# 指導上師 : 堪布札西徹令仁波切
# 中文翻譯 : 張昆晟
共通的禪修方式,適用於小乘、大乘乃至大圓滿,適合任何一個人平時想要進行禪修時,所做的禪修方式。
如同我們任何一人想要登頂,每人用的方式不同,有些人搭飛機,有些人可能用雙腳攀登,有些人可能靠汽車、機車或用轎子請別人抬上去,總之可能有任何前往山頂的方法,就能達到山頂結果的事實來說,過程是沒有差別,前往的路途中需要小心這點也都一樣。同樣的道理,不管從事什麼實修,如何禪修,最終的環節是對自己的心要謹慎以待。例如今天不管你的目的地是要去某一個山頂,但缺乏謹慎,卻到達另一個沒打算去的地方。假使我們今天在禪修時缺乏應有的謹慎,就無法達到寂止的工夫,假使連寂止都沒有就不可能成辦究竟的果,假使最終的果無法承辦,這過程當中,你所費的勁就僅是白費工夫而以。
這樣的禪修進行應從兩種層面來考量,一是「有目標」;另一是「沒有目標」。依佛教術語來說,所謂的有、無目標指的是有所緣及無所緣。「有所緣」,指有特定的東西做為你專注的對象,使你的心不渙散,它可以是石頭、木頭等等,要達到的目的,是把心專注在你所設定的目標物上,除此之外,應不分心在任何事物上,那怕是一剎那也不應該花在任何事物上。可以的話準備釋迦摩尼佛的佛像,做為專注的對象;祂的高度連座是四個指幅寬,比較小是大姆指的寬,通常說四個指幅。這樣做的用意是把祂做為定性不渙散的方便,令心不受其他妄念所動搖,不會被其他事物干擾導致分心。這是做為一種方法,這樣練習應日以繼夜,持之以恆不間斷,盡量不斷專注在你所設定的目標物上不分心,盡可能讓這樣的修練達到純熟,以上稱「有所緣」的禪修。
對於這樣的禪修達到穩定後,進入到所謂「無所緣」的禪修,也被稱為如虛空般的禪修,指心猶如虛空,這樣的禪修。心猶如虛空的虛空指心無自性可乘。懷著心猶如虛空的思想,保持在這樣的狀態。當你處在心如虛空的境界當中安住時,如生起任何分別念就需要去尋覓或分析這個分別念是從何而來的?如果去分析分別念從何而來去探尋他的根源,會發現從一開始他的根源就不存在,所以一開始沒有來源,那中間如何安住?如果沒有來住,他如何消失又如何去?根本也不會有。雖然心的本質自性就是如此,但是我們無法平等安住他如實的本性當中,如此我們會生起瞋心,會區分他人與自我,是我們自己的迷亂與造作,成就了我們不幸福的心裏狀態。只要能夠處在隨念心如虛空,沒有特定所緣的境界當中,越是能安住在此境界,你的心越能處於幸福之中。
今日不管你主修是小乘、大乘或金剛乘也好,若你的禪修能把握前面兩種禪修的話,大至上就已經可以。這樣的禪修被稱為共通的禪修。
平時未上課的法友們,可以依此做禪修,此實修方法非常簡單,其中沒有什麼好不懂,唯一的問題是無心去實踐。當你如此實修時,必需去分析過程當中有何體驗或轉變。這樣去實修只會帶來幫助,不會有絲毫受到傷害。